通建泰利特网站LOGO
扫描关注通建泰利特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获取最新动态

计算机行业2021年中期策略:信创为基,AI云腾飞

通建泰利特2021-07-05行业动态

核心观点

我国IT产业全面进入“信创+”时代。ARM 架构在智能手机、车联网、 物联网等领域市场份额超过 90%,同时凭借其低功耗、高性价比的技术 优势,在 PC 与服务器领域增长势头强劲。ARM 技术源自英国技术,其 开放授权的商业模式以及快速发展的趋势,给信创带来机遇。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发展到现阶段,产品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的阶段,信创不 仅是国产替代,同样也需要创新产品。国内信创产品已经进入了创新 者阶段,而芯片和生态成为了信创真正的创新点,尤其在更开源的 ARM 生态不断发展趋势下,行业应用将依托应用软件的创新加速发展。
云与 AI 技术发展加速国产 IT 厂商做大做强。国家“十四五”规划促 进新兴技术与实体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公有云线上化、互 联化、生态化的 IT 运行模式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 现协同发展,并打破数据孤岛,融合汇聚数据,人工智能快速落地提供 充足发展土壤。我们认为,我国云计算已逐步渡过市场培育以及基础 设施铺设期,未来企业 IT 架构有望全面向云原生转型,云原生架构下 国内 IT 厂商商业模式、产品化能力均将实现全面升级。同时,AI 开始 真正赋能实体产业,应用落地,基础设施有望率先收益。
关注高景气细分领域。智能网联汽车:21 年各大车厂在智能车领域竞 争白热化,中高级别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在新车型搭载率将持 续提升,同时路端尤其高速公路车联网建设拉开序幕。工业互联网:我 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善,具备天然工业互联网落地土壤,未来在政策 推动、新技术助力以及龙头厂商引领下将蓬勃发展。金融 IT:我国金 融业 IT 投入远低于海外巨头,新发展阶段面临国际化竞争,IT 投入提 升空间巨大,同时,数字货币的普及或将从根本上对金融机构在金融 体系中扮演角色进行重新定义,届时金融机构的“科技属性”或成为最 重要的竞争力来源。

一、党政信创采购高峰期后,进入“信创+”时代

1.技术变革期国产科技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信创之新:时代变革期亦是新巨头崛起机遇。我们在 2 月初的报告中,详细梳理了微软、谷歌分别在个人 PC 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技术的时代变革期崛起而成长为巨头,同时提出华为鸿蒙跨终端的联接能力是面向万 物互联的核心竞争力,国产科技生态有望在新浪潮中崛起。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在云、5G、人工智能等 新兴领域与国际巨头技术代差正在不断缩小,尤其在 ARM 与 Linux 等底层环境相比 X86 与 Windows 而言更加开 放,国产科技企业基于 ARM 与 linux 开发的芯片、操作系统、云原生架构在技术上已经从可用向好用迈进。

 
2.信创生态收敛成为必然趋势
ARM 生态将成为主流,信创产品进入创新阶段。根据 ARK 预测,未来以 ARM 为代表的更加开放的新计算基础 架构将取代 X86 成为主流。我们在多次报告中反复提及:传统国产替代被认为是依靠政策推动的市场,替代进程 受政策力度影响大,随着中美关系紧张,科技高地的争夺,以及人工智能生态,云计算新生态的发展,我们认为 国产替代发展到现阶段,产品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的阶段,信创不仅是国产替代,同样也需要创新产品。纵观国 产产品中,华为鲲鹏 ARM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WPS 文档处理的云协作功能等,很多产品已经无法在海外找到替代 的原型,国内信创产品已经进入了创新者阶段,而相比原有 X86,技术上更加开放的 ARM 生态崛起,给国产科技 带来广阔发展机遇。未来在国家“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头号任务大背景下,国产科技将加快发展。

 
ARM 带动 PC 出货量提升已成行业共识。过去十年以来全球 PC 出货不断下滑,除了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出 现减少了 PC 需求外,上游处理器虽有 AMD 不断进取,但基本为 Intel 一家独大,技术迭代缓慢,10nm 桌面处理 器 Alder lake 最快也要在 21 年下半年第 12 代酷睿才能面世。往今后十年看,ARM 架构低功耗的特性对于主打 便携、办公的笔记本来说优势显著,未来搭载 ARM 架构处理器的 PC 产品带动全球 PC 出货量增长已成为行业共 识。

 
3.向国产化过程过渡曲折但是前途光明
PC 端:苹果新一代 ARM 架构芯片 M1X,性能大幅提升。苹果继 20 年 11 月发布 ARM 芯片 M1 后,M1X 有望在 今年 3 月 23 日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从配置上看,M1X 仍采用 5nm 工艺,核数从 8 提升至 12 个,最大内存、 缓存等相比 M1 均有大幅提升。而功耗上,明显大幅低于同时期 Intel 以及 AMD 的台式机芯片。根据专业评测网 站 GeeKbench 数据,i9-10900K 和 R7-5800X 多核跑分在 10000 到 11000 之间,而 M1X 接近 14000。我们认为, ARM 架构相比 X86 架构低功耗,高性价比的优势显著,除苹果外,PC 巨头微软亦在大力研发 ARM 新片,预期发 布相关 PC 产品,苹果历来作为技术创新领头者,搭载 M1X 的电脑发布有望带动 C 端市场开始认可 ARM 处理器 PC。

 
服务器:亚马逊自研 Graviton 处理器性能优势显著。截止目前亚马逊基于 ARM 自研的 Graviton 处理器已 有超过 400 个实例,与当前这一代基于 x86 的实例相比,这些实例为各种工作负载(包括应用程序服务器、微服 务、高性能计算、电子设计自动化、游戏、开源数据库和内存中的缓存)提供高达 40% 的性价比提升。AWS Graviton2 处理器也为视频编码工作负载提供增强的性能,为压缩工作负载提供硬件加速,并为基于 CPU 的机 器学习推理提供支持。它们可以提供高 7 倍的性能、多 4 倍的计算核心、快 5 倍内存和大 2 倍缓存。2021 年 2 月,亚马逊基于 Graviton 的云服务正式在中国推出。我们认为,与 PC 端类似,亚马逊一直是全球云计算引领 者,其自研 ARM 生态不断壮大,性能相比 X86 优势凸显,将带动 ARM 架构处理器在服务器领域渗透不断加大。
国内互联网巨头自研芯片进行时。2021 年 3 月 16 日,字节跳动官网发布 12 个关于 ARM 芯片及服务器的新岗位 招聘公告,包括芯片应用(ARM 软硬件优化)、芯片应用(ARM 硬件,北京/上海)、芯片 CAD 工程师、芯片综合 /STA 工程师、芯片 DFT 工程师、芯片后端设计工程师、芯片 CAD 等。而百度亦投入 ARM 芯片研发多年,20 年 7月投资 20 亿在长沙建设基于 ARM 的云手机产业基地。阿里云则另辟蹊径,20 年 7 月发布基于 RISC-V 的玄铁 910, 阿里亦是目前 RISC-V 这一新生态中体量最大的参与者。我们认为,国产科技巨头开始脱离商业化垄断的 X86 等 计算生态,拥抱开源底层架构,不断投入研发,自主化程度有望不断提升。
4.ARM和类ARM生态是国产化机遇
低功耗、高能效,ARM 涉及领域不断扩大。ARM 有超过 1000 家授权合作伙伴,每个季度出货芯片超过 25 亿 片。随着智能设备的热销,ARM 公司在消费级电子产品市场中居主导地位,无论是苹果的 iOS 系统还是 Google 的 Android 系统,微软的 Windows Phone 系统中使用亦为 ARM 处理器。而在 x86 传统优势的 PC 与服务器端,2020 年苹果微软相继宣布将发布基于 ARM 的 PC 产品,亚马逊、Facebook 等纷纷布局基于 ARM 的自研服务器芯片,据 IDC 数据,2020Q3 基于 ARM 架构的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 430.5%,势头强劲。自动驾驶方面,高通、德州仪器、 恩智浦、瑞萨等基于 ARM 发布的多款芯片亦在车机芯片中大量落地。
除智能手机外,ARM 在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竞争优势巨大。ARM 凭借其低功耗精简指令集、开源的授权模 式、以及完备便捷的配套开发工具,在除 PC、服务器外的领域市场份额均超过 90%。其全新推出的 Pelion IoT 平台使公司能够以任何规模无缝、安全地连接和管理物联网设备和数据,使企业能够快速将物联网和企业数据转化为能够为他们及其客户释放新机会的商业洞察力。到目前为止,Arm 的生态系统模型已经产出数十亿颗由合作 伙伴出货、基于 Arm 架构的芯片所带动的 IoT 设备。我们认为,未来万物互联已成社会共识,ARM 在相关行业优 势大。

 
汽车是下一代最核心智能终端,ARM 架构占据主导。本届 CES 展会上,宝马(第八代 iDrive 系统,计划搭载 车型 21 年中国上市)、奔驰(新一代 MBUX Hyperscreen 车机系统,集成 AI 人机交互功能)、通用(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计划 5 年内覆盖全部凯迪拉克车型)等车企纷纷发布新一代智能系统。而芯片方面,高通、德州 仪器、瑞萨、NXP 等主流汽车电子芯片厂商均基于 ARM 架构。竞争格局方面,凭借相比于传统汽车芯片杰出的性 能,高通晓龙 820A 芯片成为智能座舱领域行业标杆。而高通最新发布的晓龙 8155p 采用 7nm 制程,性能约在 820A 的 3 倍以上,功耗降低 1/4,竞争力与市场份额预计将不断提升。
看好基于 ARM 架构的国产芯片厂商。目前国产 CPU 厂商中,海思和飞腾是基于 ARM 的架构,华为海思芯片一 直针对 ARM 架构进行移动端和整机(台式机和服务器)开发,受到美国禁令影响,华为海思在某些领域自主研发 或受限制。从产品性能来看,飞腾双路 S2500 芯片在服务器性能上仅次于海思、海光,领先于龙芯、兆芯、申威 等国产服务器 CPU 性能。我们认为,天津飞腾基于 ARM 架构模式下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内市场具有稀缺性,未 来在生态依赖较强的整机、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随着信创生态的推进和平台的收敛,基于飞腾的 产品市占率会进一步提高,中国长城拥有天津飞腾 31.5%的股权,同时生产基于飞腾的整机产品,旗下国产整机 设备和网络设备均受益于飞腾的市占率提高。
深信服,异构兼容超融合方案助力国产自主可控云化建设。2019年11月深信服加入绿色计算产业联盟(GCC) 成为会员单位之一,秉持生态开放原则,积极与其他厂商和伙伴推动 ARM 服务器产业的发展。经过对 ARM 生态需 求的调研和布局,深信服通过自主研发正式推出支持 ARM 服务器的超融合版本。在 IaaS 层面,“信服云”不仅拥 有基于通用 x86 架构的超融合产品,还推出了自主创新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的超融合产品,能够对异构超融合集 群进行管理,支持飞腾、鲲鹏国产 ARM CPU,通过双栈技术能力,可实现数据实时互为备份,交替运行,保障业 务安全稳定。我们认为,IT 云化将持续进行,深信服是国内超融合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推出支持国产 CPU 的 异构虚拟化方案,发展前景广阔。
中科创达,国内领先 ARM 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 2008 年,主营业务定位于操作系统技术,集 中资源对 Android、Linux、Windows 等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持续开发和投入。多年的技术服务经验使 公司形成了从硬件驱动、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到上层应用全面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涵盖了通信协议栈、深度 学习、图形图像算法、操作系统优化和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目前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汽车以及物联网,其中智 能汽车业务增长迅速,已合作超过 100 家整车厂。我们认为,中科创达作为国内 ARM 架构全领域的定制解决方案 提供商,5G 手机、智能汽车、多元物联网设备等业绩增长动力不断,ARM 生态不断壮大的同时,公司有望受益。

二、云计算加速腾飞,融合计算助力云计算

1.企业IT架构公有云化大势所趋,B端数智化需求旺盛
政策加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网信办 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 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 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我们认为,“上云用数赋智”是国家基于技术、产业等因素对中 国云服务行业下一步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规划,相比 2020 年,2021 年疫情、国际形势等基本趋于稳定,下游企业 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以公有云为基础的企业云服务将向平台化、生态化、数智化方向蓬勃发展。
2019 中国公有云市场超越私有云,而从市场结构来看,PaaS 与 SaaS 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2019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1334 亿元,增速 38.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达到 689 亿元,相比 2018 年增长 57.6%,预计 2020-2022 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2300 亿 元。我们认为从国内公有云市场来看,2019 年 IaaS 市场占据公有云市场 65.7%份额,相比国外 SaaS 与 PaaS 公 有云市场占比是偏低的,国内公有云市场结构反映出我国在云计算创新应用以及赋能产业经济方面有较大提升 空间,未来国内 PaaS 与 SaaS 有望加速发展。

 
云计算在 2B 领域快速落地,相关 IT 厂商业务模式升级。我国企业信息服务主要厂商云转型进展顺利,云业 务收入规模与占收入比重均大幅提升。2020 年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广联达、明源云云服务收入占同类型业务比 重分别为 45.8%/57.0%/58.1%/51.1%,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主要形式。我们认为,各 B 端 IT 服务厂商,云 收入绝对值与比重持续快速提升,并成为主要业务开展模式。云原生 PaaS 平台+微服务的新型企业服务模式除 了在功能上线、项目交付、更新升级上具备线上化、敏捷化,云计算架构亦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基础。

 
企业信息服务,成就客户之用友 BIP。用友网络作为国内企业 IT 服务领先厂商之一,以面向企业内部管理 的 ERP 为基础,开发全新产品,深入到客户业务实际场景,以云服务模式为客户提质增效。2020 年公司 BIP 类 业务客户数量接近 5000 家,实现收入超过 12 亿元,在成本降低、经营效率提升、线上业务模式等开展方面成效 卓著。我们认为,公司 YonBIP 平台将技术、业务、数据中台化,支撑智能化应用快速落地,同时生态逐渐成熟, 联接了海量专业领域 IT 服务商、各级企业,客户一旦进入公司生态体系,将与整条产业链互联互通,不仅提高 内部管理效率,还能发现商机,拓宽业务规模。
企业信息服务,成就客户之金蝶苍穹。金蝶云苍穹核心架构是:微服务(Microservices)+Docker 容器技 术+分布式数据库,遵循云计算关键要素,旨在打造一个云原生的开放平台,以快速、弹性满足不同行业、不同 规模企业对于业务系统的不同需求。截止目前,云苍穹相关应用已经在华为、中移动、金地集团等大型企业客户 上线,帮助客户解决采购、资金预算、项目交付等问题。我们认为,公司以面向数智化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凭借云苍穹打通客户各系统条线降本增效,发展潜力成倍增加。
2.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上改变2B业务
IT 服务交付云化、在线化。传统 2B 端 IT 交付模式以现场开发甚至驻场办公为主,单一项目需要投入大量 人力,效率低下且代码复用度低。而云计算容器化、微服务的模式使得 IT 服务商实现敏捷开发,应用线上交付 并实时更新。面向云尤其公有云场景下 IT 运行与数据交互模式,深信服推出国内首批基于 SASE 模型的云安全 服务平台,将深信服已有的安全能力(上网行为管理、终端安全检测与响应、上网安全防护、内网安全接入服务 等)聚合并云化,通过轻量级客户端软件,将网络流量引流上云进行管理和安全检测,满足企业总部、分公司、 移动办公多场景下的办公安全需求。我们认为,安全服务具有细分功能繁杂,需求差异化极高等特点,传统网络 安全厂商基于硬件,到达现场提供安全产品交付,效率低下。而如 Crowdstike 等云原生安全厂商,采用订阅模 式提供服务于,用户规模和营收快速增长,享受估值溢价。看好以深信服为代表的国产安全厂商逐步转云,实现 商业模式升级,业绩与估值双重提升。

 
PaaS 赋能生态,龙头 IT 厂商转为平台,专注标准化产品巩固技术壁垒。我国 IT 服务商历经多年发展,商 业模式从原有人力外包形式的技术服务,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定制开发,现如今已有一批国产细分龙头厂商沉 淀出一套标准化产品。同时随着云计算不断发展,IT 服务底层技术架构发生革新,诸如用友 YonBIP、金蝶“苍 穹”、泛微 eteams、恒生 JRES、卫宁 WINEX 等包含技术、业务、数据三大中台的云原生产品相继发布。产品均开 放数据 API,拥有完善的开发教程,并提供成体系的生态服务,充分发挥合作伙伴定制化服务与渠道拓展能力。 我们认为,我国企业数智化转型已进入行业精耕细作阶段,领先厂商以中台为基,凭借云原生技术的低代码、敏 开发、微服务能力,赋能生态伙伴。将差异化服务工作交给合作伙伴,自身专注于标准化产品,不断巩固技术壁 垒,有望在下游需求旺盛但差异化显著的趋势下,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3.云计算推进信创+持续落地
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开启国产替代浪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线上业务规模迅速扩大,面对海量交易 数据与多变的业务场景,模块化、微服务、敏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应运而生。长亮科技、神州信息、科蓝软件等国 内银行核心系统相关服务商纷纷推出分布式核心系统产品。2018 年 4 月,南京银行在云栖大会上宣布国内首个 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上线运营,由科蓝软件提供集成服务,自此国产分布式核心系统在城商行中进行逐步渗透。截止目前,神州信息分布式交易系统 Sm@artEnsemble,已为 50 多家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百信银行、重庆银 行、阜新银行、平安壹账通、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其中百信银行核心 业务系统完全实现去 IOE。而长亮科技 V8 已在张家港银行、东莞银行等机构落地,同时中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细分核心业务系统建 设项目。我们认为,国产银行 IT 厂商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产品能力已由量变引发质变,有望在新趋势下,助力 中国银行业实现产业升级。
以 ERP 为例,中台化趋势或削弱国际厂商技术优势。传统 ERP 时代,SAP 与 Oracle 等国际龙头厂商产品 相比国产厂商最显著的优势主要在于软件底层架构设计更加成熟,足以支撑多种功能集成,而国产厂商因技术限 制,无法承载大量业务数据运行,导致运行缓慢。而在 EBC 时代,因为新兴技术的涌现,信息化架构及应用程 序有了本质的变化,ERP 原有设计中的商业流程被精简和优化,成为全新的、支撑企业核心流程(例如计费和薪 资)的平台,此平台有两个基本特征:1、经过精心的配置,能有效支持组织的数字化平台。它可以快速连接信 息、应用程序、利益相关者以及流程,以支持数字业务。2、此平台将支持企业将资源导入到差异化平台和创新 平台。由此一来,原来的 ERP 将会从“包罗万象的 ERP”变成“精干的 ERP”。我们认为,在 ERP 精简化趋势将在 一定程度上弱化国际厂商技术壁垒,国产厂商在 EBC 时代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图片




















 
新兴技术:决定是否由组织现有的ERP厂商提供AI、 机器学习、聊天机器人、IoT、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和事件处理等新技术。
交付:不断进化的实施、支持和升级流程最大程度 地提高混合云/本地系统的敏捷性和稳定性。
ERP技能和能力:升级组织的角色、结构和管理方式, 以管理云和本地解决方案的混合体系。
获取和设计解决方案:选择、构建和配置ERP以使其 与EBC保持一致,以实现最佳的业务结果。
外部系统:由于ERP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套件,创建一 个互连的EBC解决方案。
制定战略和计划:帮助企业确定是替换还是升级ERP, 以及何时执行。

三、AI 应用依赖场景,基础设施需求率先放量

我们认为,在 20-21 年,是真正互联网浪潮向 AI 浪潮转变的阶段,从计算机视觉到自然语义,再到后续强 人工智能研发,AI 对于社会活动/生产的赋能愈发显著,而所需算力亦是成倍增加。未来,服务器中的 AI 芯片 比例(GPU、FPGA、ASIC 等)将持续提升,AI 创造的价值将超越互联网。同时,以 ARM 为代表的异构计算崛起, 亦将打破 Intel 垄断,基础计算行业进入以 AI 为驱动的又一黄金发展阶段。

 
AI 服务器上下游有望持续高景气。根据 ARK 数据,16-20 年全球 AI 芯片市场规模从 10 亿美元增长至 250 亿 美元,复合增速高达 50%,未来将以 33%的复合增速继续高速增长,在 2025 年达到 220 亿美元。下游来看,自 2019 年 Q1 以来,全球主要云计算巨头厂商资本开支增速持续回升,2020 年 Q4 亚马逊、谷歌、微软、Facebook 合计资本开支达 2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我们认为,继云计算后,AI 将成为下一阶段科技巨头主要发展领 域,未来将持续高景气。同时,区块链技术发展目前已初见成效,从中长期看或成为基础计算领域又一强劲增长 动力源。

 
AI 为服务器行业注入新活力。据华为智能计算业务部总裁邱隆在 2018 年底指出:“AI 算力供应严重不平衡, 稀缺而且昂贵;很多传统行业对部署的场景要求高,环境恶劣多变;云边的数据无法协同和互通;专业技术要求 门槛高,专业人才短缺”,由此导致 AI 在企业中渗透率只有 4%。根据 IDC,2020 年 H1 中国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 达 1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3.7%。到 2023 年,IDC 预计中国人工智能硬件规模将达 83 亿元美元,若按 85%为服 务器计算,保守估计 AI 服务器 18-23 年复合增速约在 40%左右,且推理端市场将逐渐变为主流,意味着 AI 将真 正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为实体产业赋能。

 
AI 带来服务器行业上下游分散化。从下游看,据 IDC 统计,互联网厂商仍是 AI 服务器主要需求方,但 18-19 年互联网厂商占比从 63.2%下降至 50%,而其他行业需求占比快速提升,其中以服务行业最为显著, 从 7%提升至 18.4%。从上游来看,AI 算力需求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 GPU 以及 FPGA、ASIC 等芯片成为 AI 芯 片主流架构。目前 GPU 加速服务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FPGA 和 ASIC 加速技术也开始在政府、教育等行 业开始有所应用。我们认为,传统服务器行业上游主要为 Intel,下游主要应用为物理机和虚拟化主机,上 游高集中度带来的是上游的议价权和其他产业链的被动。而在云原生和 AI 应用时代,上游竞争格局与下游 需求结构相对分散化,中游服务器整机厂议价能力有望回升。

 

四、汽车智能网联化,2021年持续高景气

1.汽车智能网联化大势所趋
智能汽车+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无人驾驶最终落地不仅仅依靠汽车本身的感知与决策,同 时也需要以城市智能大脑为核心而构建的公共交通网络。未来在车辆本身智能化基础上,配合通过高速、低时延网络来实施调度的车联网,无人驾驶的技术框架已经初步构建完毕。我们认为,2021 年将延续 20 年高景气,汽 车在电动化、信息化基础上,高级别辅助驾驶、外围车联网建设有望陆续在新车型中搭载。
从中长期,高级别无人驾驶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含 L1-L5) 市场渗透率将达到 70%,2035 年将达到 95%,其中 L4/L5 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 20%;到 2040 年,市场中 将不再有纯人工驾驶汽车,其中 L4/L5 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 50%。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 2035 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 2100 万辆左右,中国市场份额约为 24%,即 504 万辆,市场空间巨大。

 
2.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步成熟
L2.5 级别功能进入落地期。根据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目前 L4-5 级别自动驾驶分别处于泡沫幻灭期以及泡沫巅峰期,真正实现产业规模化仍需要超过 10 年时间。L4 及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基本可以认为是计算机 全面接管汽车行驶(L5 相比 L4 不再有路段限制),落地的主要难点在于大量特殊的长尾问题计算机无法解决。而 L3 及以下级别自动驾驶均需要驾驶员时刻参与。截至目前,已有车企宣称实现 L3 功能,并发布相关车型,从 实际功能上看,除广汽新能源 Aion LX 最高限速达到 120km/h 外,其余车型均为低速场景应用。我们认为,从实 际量产角度,在特定简单路段初步具备计算机接管能力的车型总体出在 L2-L3 过渡阶段,但“L2.5”功能已经能 够在低速、停车、有隔离带的单车道等场景为用户带来舒适驾驶体验,相关功能的新车搭载率有望快速提升。
21 年或为 L3 技术突破之年。目前市面上的车型多数为 L1-2 级别的场景应用,即 ADAS。虽然部分车厂亦宣 称 20-21 年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但并未明确提出规模化量产,且基本处于在特定场景(如共享出行等)进行 探索的阶段。我们认为,21 年或为 L3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突破之年,从各车厂研发进度来看,最乐观估计年 内有望出现真正实现全路段、全速域脱手、脱脚行驶的 L3 量产车型。
高级别智能驾驶领域国内厂商进步快速,建议关注 2 月末或 3 月初加州车管所 2020 年无人驾驶测试成绩报告。根据美国加州车管局数据,目前全球前沿高级别无人驾驶方面,Waymo、Cruise 仍然占据主导,国内百度、 小马智行、滴滴等厂商进步快速。其中百度在 2019 年,虽在测试车辆数、里程数方面,相比国际巨头差距较大, 但每两次人工干预之间行驶平均里程达到 18050 英里,超越 Waymo 成为榜首。而时间纵向来看,19 年各厂商相 比 18 年亦有大幅提升(Waymo 测试里程数高达 145 万英里,遇到与解决的长尾问题更多)。我们认为,无人驾驶 高级别领域技术发展速度快速,同时国内龙头厂商进步快速,有利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建议关注 2 月末 或 3 月初加州车管所 2020 年无人驾驶测试成绩报告。
3.智能座舱渗透空间巨大,5G-V2X标准制定工作开启
液晶仪表盘、HUD 前装等有望爆发。随着汽车电子架构向目前我国 HUD 前装市场渗透率在 10%左右,全液晶 仪表渗透率在 30%左右,智能中控屏渗透率在 80%左右。液晶仪表与 HUD 显示的数据与车机控制相关,对软件系 统稳定性和实时性要求更高,同时也意味软件的技术赋值更大。我们认为,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下,液晶 仪表、HUD 以及其他智能化配件有望逐步向中低端车型普及。而这也代表着汽车软件的单车价值和各类软件的搭 载率有望不断提升。

 
车联网:未来 5 年行业发展路径清晰,21 年 5G-v2x 开启标准制定。我国车联网 2020-2021 年将依旧以建设 示范区为主,打牢技术基础;2022 年起,逐步将 LTE-V2X 技术向主要城市级高速公路铺设,并开展国内 5G-V2X 相关标准制定及应用落地;2025 年起,OBU 新车搭载率达到 50%,5G-V2X 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主要城市及公路 逐步实现全面覆盖。我国车联网应用示范活动从 2018 年“三跨”到 2019 年“四跨”(芯片模组+终端+车企+CA 平台),参与企业从 20 家增加至 63 家。2020 年“新四跨”加入了图商,同时 CA 安全厂商参与比重大幅增加, 参与企业增加值 100 余家。我们认为,我国车联网行业正处于技术研发向产业应用的导入期,市场空间广阔,竞 争格局分散,各产业链中参与方均有望受益。

五、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5G+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1.新赛道全球处于同一起跑线
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平台、微服务、互联互通、价值网络。技术架构方面,云计算的运用使得 IT 部署更为 平滑,原本封闭的大系统被分层。小 App、微服务的架构使得中小工厂也能够享受信息技术赋能。开放的 API 让 数据更好地流通并整合。技术升级模式由原有的大范围、耗时久、间隔长的跃进式转变成小范围、耗时短、间隔 小的渐进式。数据价值方面,通过各类机器设备、人、业务系统的互联,促进数据跨系统、端到端的流动,工业 生产流程中的各类数据将被实时采集并集合。生产实践积累下的知识与经验被上传到平台,经过数学解析和重构 后形成知识图谱。与传统工业 IT 架构解决方案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实现了流程驱动的业务系统转变 为数据驱动的平台应用新范式,为工业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服务和新价值。
全球各国竞相发布工业互联网相关推动政策。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于 2013 年推出 Predix 工业互联网 平台,随后与微软、思科、IBM 等建立合作关系。2014 年 3 月,以 GE 为首的五家企业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联 盟(IIC)。2015 年,IIC 发布工业互联网参考框架,同年德国推出“工业 4.0”战略。我国于 2016 年成立工业互联 网产业联盟,同年《中国制造 2025》颁布。自此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各国纷纷发布相应政 策以推动产业发展。2020 年 3 月 20 日,我国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指出要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展融合创新应用。
2.我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
国内外应用场景聚焦略有不同。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9 年讨论稿)》 中划分,工业互联网平台可被划分为三大层次:
1.通过数据是实时采集而实现的设备维护、流程优化等单一场景 应用;
2.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来实现按需定制、供应链管理等复杂场景功能;
3.通过对工业生产环节的深化研 究,真正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生产。从全球来看,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应用于第一层次的设备管理领域,其 次是生产过程管理。
国外数字化程度较高,基于数据的深度挖掘,依托大数据开展重点应用已较为普遍,在设备 与产品方面已达到预测性运维水平。国内方面,设备健康管理同样是应用热点。而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相对而 言更加关注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我国有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自身的能 力融入社会化生产体系,借助制造能力交易获取订单和潜在市场机会,并通过创新性金融服务解决贷款难等问题。
行业快速增长,发展成效显著。2017 年以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经过 三年发展,大型企业融合应用普及率(至少运用一种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模式)为 86.1%,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 分别为 68.7%与 51.8%。截止 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实现从 0 到 1 突破,已上线运营 60 个二级节 点,覆盖 21 省,26 个重点行业,标识注册量达 54 亿。2017-2019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市场规 模从 1490 亿元增加至 2486 亿元,复合增速为 29.2%。

 
国内已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我国拥有从底层连接与边缘计算平台,到上层工业 SaaS 应用的全 方位产品体系。根据 2020 年工业互联网大会数据,截止 2019 年,我国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 70 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垂直行业、专业领域、企业平台各具特点、优势互补,多层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十大 双跨平台平均连接设备数量达到 80 万套,平均工业 APP 数量超过 3500 个。
3.5G+工业互联网,新趋势下看好国产厂商把握时代机遇
5G 技术逐步进入成熟期,国内标准体系持续跟进。2020 年 7 月,R16 标准宣布冻结,自此 5G 三大应用场景 中高带宽与低时延/高可靠有了底层技术支持。原本在主要面向 C 端应用的 R15 标准下,车联网、远程医疗、工 业互联网等 B 端应用场景,对网络可靠性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相关政企客户难以基于 R15 或以下的技术标准开展应用。此次 R16 发布,重点解决了 5G 通信 uRLLC 功能的技术障碍,为相关行业应用打开通道。根据 3GPP 协会公开资料,针对解决海量设备连接的 R17 标准制定最早将在 2021 年 12 月完成,届时相关创新技术有望迎 来全面规模化普及期。
工业互联网是 5G 最佳落地场景之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要深入应用到工业生产中,高速、高可靠、 低时延、可承载海量设备联接的通信网络必不可少。2019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 推进方案》提出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融合应用。根据 2020 年 11 月中国信通院数据,目前已有近 20 个省 市明确对 5G+工业互联网方向的支持政策,全国 5G 基站建设近 70 万个,用于工业互联网的仅 3.2 万个,而工 信部部长苗圩曾在 2019 年谈到“5G 的应用场景 80%应该适用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领域”。我们 认为,随着 5G 技术逐步成熟与基站建设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作为其主要应用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双跨”大平台引领行业发展,“5G+”注入新动能。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从 50 个(2014 年)到 270 个(2018 年),发展迅速。2019 年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 70 个,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 接数已达到 69 万台、工业 App 数量突破 2124 个。2019 年 8 月,工信部公布了国内前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 互联网平台,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以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为例,山东省将围绕“海尔卡奥斯”和“浪潮云洲”, 发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将核心业务向平台转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双跨”平台共 建行业子平台。与此同时,目前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 1100,2020 年第三界绽放杯 5G 应用整机大 赛中,工业互联网项目占比达到 28%,提升 22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5G 将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同时龙头将引 领行业快速发展,充分享受行业红利。
4.技术发展的同时,工控安全迎来严峻挑战
工控漏洞数量伴随新技术应用快速增长。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统计,我国 2010 年工控漏洞新增 数量为 32 个,而 2011 年新增 200 个。这和在 2010 年发生的 Stuxnet 蠕虫病毒有直接关系,Stuxnet 蠕虫病毒 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编写的破坏性病毒,引起业界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普遍关注,工业控 制系统的安全漏洞数量增长迅速。2016 年我国正式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同年提出《中国制造 2025》,自 此历年工控漏洞新增数量自 16 年以来上了一个新台阶,2020 年新增工控漏洞达 591 个。我们认为,工业互联 网一方面使得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提升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使得海量工控设备暴露在网络攻击下,安全需求 旺盛。

 
漏洞种类繁多,中高危漏洞占比 95%。国家平台收录的漏洞成因多样化特征明显,技术类型多达 30 种以上。除了缓冲区溢出漏洞、访问控制漏洞以及输入验证等常见漏洞外,亦衍生出多种新型漏洞,同时,高危漏洞占比 45%、中危漏洞占比为 50%,中高危漏洞合计占比达到 95%。攻击者利用多样化的漏洞获取非法控制权、通过 遍历的方式绕过验证机制、发送大量请求造成资源过载等,其危害级别均较高,可能会对厂区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我们认为,相比针对娱乐、办公等需求的系统,工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危害性更大,在工业互联网大趋势下, 相关厂商将更有意愿与理由对信息安全进行大力投入。

 
5.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安全技术框架逐步完善
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市场增长迅速。工业互联网安全是工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功能安全与物理安 全的统称。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涉及工业互联网领域各个环节,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攻防测 试等手段确保工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工信部测算,2019 我国工业互联网 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27.2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速达 38.7%。

 
技术框架正不断完善。目前工业互联网主要面临边缘接入设备、云平台、数据等风险。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 联盟,我国当前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框架由边缘接入安全防护、工业 IaaS 安全、工业 PaaS 安全、工业 SaaS 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应用中心五个子系统组成,最终实现可管控各层次的防攻击、防病毒、防入侵、防窃 密、防控制机制和统一的安全运营中心,形成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综合安全防护方案。我们认为,技术框架的 不断完善将促进行业有序快速发展,让安全技术“跟上”安全风险的增长速度。
我们认为,工控安全领域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扮演重要保驾护航觉得,全新的工业互联网安 全体系有望快速发展。信息安全行业细分繁多,在工控安全领域竞争格局依旧分散,且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 智能、5G、区块链等深入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后,新的安全需求将不断衍生。我们看好行业内产品体系完备,能够 基于原有业务与技术进行内生研发,亦能凭资本实力外延并购扩张的领先厂商。

六、千亿级中国金融IT市场,未来景气持续上行

1.我国金融需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金融 IT 已经度过电子化与互联化阶段,Finetch 助力金融业持续向好发展。金融行业的电子化、线上化程度高, 目前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利用前沿技术变革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创新,突出在大规模场景下的自动化 和精细化运作。以帮助小微企业为例,数字普惠金融相比传统方式具有覆盖区域广、成本低廉、对象普遍的优势, 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风险,降低筛选成本。根据麦肯锡推测,到 2025 年,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使用能够使新型经 济体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3.7 万亿美元,该数值比正常情况高出 6pct,并创造 9500 万个性就业机会。
2.海外头部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科技,IT投入力度远高于国内
海外金融机构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由于金融业务同质化明显、同业与跨界竞争加剧等,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运用金融科技实现“降本增效”,应对竞争成为发展共识,也成为竞争焦点。从 各大全球头部金融机构的最新科技创新战略来看,数据是主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服/财富管理等各个业 务条线的应用成为重点。我们认为,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沉淀了大量交易、业务数据,给予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肥沃的落地土壤,新兴技术能起到的作用不仅是“降本增效”,更有望帮助金融机构开辟新业 务渠道,海外金融机构纷纷积极拥抱数字化,凸显在 IT 技术在未来金融业发展中关键地位。
海外头部金融机构IT投入持续增长。综合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高盛自 06 年以来的信息技术投入 情况,其占收入比重从 4.5%,到 20 年上升至 8.7%,提升近一倍(08-09 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收入大幅下滑,比 例异常)。其中,花旗银行在 2020 年展望报告中指出“鉴于资金不断流入金融科技领域,传统金融服务业存在着 巨大颠覆空间,金融科技企业迄今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势头,未来金融科技代表着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我 们认为,海外头部金融机构 IT 投入持续加大,面对次贷危机、新冠疫情等系统性风险事件,技术开支仍保持稳 步提升,是多年来保持金融业有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我国金融机构IT投入比例处于较低位置。与海外头部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 IT 投入仍然较 低,以银行为例,2019 年包括 6 大国有大行以及主要商业银行的 12 家银行 IT 投入占收入比重最高不超过 3%, 平均在 2.56%。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9 年前十大券商 IT 投入占收入比重平均为 3.2%。我们认为,我 国金融业从资产以及头部机构收入规模上以跻身全球前列,但“科技属性”仍然较低,IT 投入力度相比海外机 构差距仍然较大,随着我国金融持续对外开放,在面临国际激烈竞争下,金融 IT 投资提升空间巨大。

 
3.掘金千亿级中国金融IT市场,未来持续高景气
标准细化明晰,硬性指标评价金融机构“科技属性”。继《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后, 央行在 2020 年 10 月发布《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指标”以发展规划为指导,由机构、行业 和区域三大类指标构成。其中,针对金融机构的衡量指标总共 6 大一级,15 个二级与 51 个三级指标。“指标” 包括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占比、“云大物智链”新兴技术落地数量、智能投顾/客服/精准营销等应用实际运行情 况量化。我们认为,随着央行硬性指标开始实施,我国各金融机构 IT 投入将大幅提升。同时,“指标”的细化程 度极高,除了有效督促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外,更起到明确的发展指引,金融机构 IT 投入能够有的放矢,效率提 升。
未来我国金融机构 IT 投入有望加快。我国金融机构 2019 年合计技术投入资金为 1770.9 亿元,其中银行占比 68.6%,保险占比 18%,券商与基金占比 12.2%与 1.1%。根据艾瑞咨询预计,未来我国金融机构技术投入增速有 望持续上行,2023 年规模近 3000 亿元。其中,银行技术投入将保持 10%以上稳步增长,而券商与基金有望加快 金融科技建设。

 
高技术壁垒+强客户粘性,传统金融 IT 企业或充分受益行业东风。我国金融 IT 行业下游客户因风险等问题, 对于 IT 投入谨慎程度较高,所以在招标时,金融 IT 厂商的行业品牌、资质、过往成功案例等是金融机构核心考 虑因素。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普遍拥有较高议价能力,需求差异化较大,IT 建设项目偏定制化,且需要持续系统 运维服务,故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重要诉求。我们认为,细分行业领先的金融 IT 厂商凭借其高技术壁垒以及 与客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未来金融机构技术投入持续加大趋势下,将充分受益。

七、DCEP落地在即,短期改造空间巨大,长期带来金融体系重塑

1.数字货币“竞争”或促使DCEP落地速度持续提升
DCEP 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央行 DCEP 是建立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可控匿名原则、100%准备 金机制和中心化管理模式,实现对于 M0 的逐渐替代。经过多年理论研究、技术选型、闭环测试,目前数字人民 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 4 个城市进行了 7 轮红包试点,超过 50 万人领取并使用,各国有银行均已 开始推广数字人民币钱包。
从主权数字货币来看,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我国数字货币进度领先。各国政府在数字货币的发行权归属上普遍 保持一致,由央行控制,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现金代替。技术路线上,美国 Fedcoin 项目已经停止,其他欧美国家 项目仍处于论证阶段,瑞士则刚启动技术原型测试。我国央行 14 年便提出要利用自身完善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 来实现数字货币发行。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引入智能合约功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链上价值交换体系。 我们认为,中国数字货币技术选型合理、新旧结合,未来有望率先正式发布央行数字货币(不考虑对全球经济影 响力较小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促进“区块链+”的各类应用场景在我国深化发展。
Libra 受制于监管发展滞后,全球稳定币或促使 DCEP 进度进一步加快。坐拥全球近 30 亿用户的 Facebook 计划 发行的 Libra,一直被视作 DCEP 的对标品,19 年 6 月 Libra1.0 白皮书发布不久我国央行开启了 DCEP 内部测试, 20 年 4 月 2.0 白皮书发布后 DCEP 开始再苏州试点。目前 Libra 正式更名为 Diem,不再完全去中心化,而是成为 只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目前仍在监管审核中。除了 Libra,另一大值得注意的数字货币则是 FSB 协会的全球稳定 币,20 年 10 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全球稳定币”项目监督管理高层级建议》终版报告,并计划 2021 年完成国际标准制定。我们认为,决定数字货币发展的早已不再是技术,其政治、经济、金融意义重大, 从 Libra 项目每次进展和我国 DCEP 的“回应”来看,未来 DCEP、Diem、全球稳定币将呈现互相“竞速”态势, 不断加快落地速度。
2.市场不仅限于银行系统改造
短期看,数字货币带来银行系统改在空间巨大。从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为网络安全相关的芯片和应用技术行业, 包括安全芯片、安全加密和数字安全领域;中游是涉及发行流通相关行业,包括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和银行核心系 统领域;下游是涉及支付环节相关行业,包括支付结算领域。我们认为,DCEP 的推出将推动国内相关计算机产 业的迅速发展,并给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新发展机遇。
2021 年 3 月 26 日,央行发布《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研究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总共包含 8 个课题方向,其中前两 项便是针对数字货币发行后,对宏观经济、金融系统的变革;第 4 和 6 点则是针对智能合约的法律问题与技术选 型;第 8 点则是探讨如何深度融合 5G 及物联网技术与数字货币进行应用创新。
中期看,智能合约有望重构支付市场。智能合约的“触发及支付”特性,能够很好地解决供应链、保险等领域支 付问题上。同时,如今多数企业数值化功能无法落地的重要原因便是企业处于数据安全、隐私以及数据归属权的 保护是的数据不能互联互通,而智能合约是通过代码来实现计价验证,可使得 IT 厂商在未触及客户数据的情况 下完成数值化服务与收费。我们认为,在数字货币系统改造完成,正式发行 DCEP 后,智能合约相关的应用有望 快速落地,届时相关金融 IT 厂商下游或将不仅限于金融机构,有望以提供智能合约的计价收费功能为切入点, 进入更为广阔的 B 端 IT 市场。
远期看,数字货币带来的是金融体系重新建立。从央行课题首先针对数字货币的宏观经济、货币经济建模来看, 随着数字货币逐渐替代 M0,金融体系或将重新建立。货币三大职能(记账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将被重新 定义。我们认为,除现有的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为业务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化”外,数字货币的普及或将从根 本上对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角色进行重新定义,届时金融机构的“科技属性”或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来 源。而相关龙头金融 IT 厂商即使仅从技术提供商角度来看,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获取精品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www.vzkoo.com。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鲁立、罗云扬)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