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建泰利特网站LOGO
扫描关注通建泰利特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获取最新动态

预测: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趋势和发展展望

通建泰利特2021-04-06行业动态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年)》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为5.4%,其中,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增速为7.9%。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显示,美国连续四年数字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首位,新加坡和中国则位居第二、第三位,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为15.6%,中国与美国在数字经济竞争力上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据预测,到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超过29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逼近2000亿元。而5G与更多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的新生态新市场将不可估量。

数字经济代表着一种高科技,代表着一种经济新生力量和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它的优势和价值是显而易见和不可估量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是畅通双循环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内外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单从内循环来讲,数字经济不仅仅扩大内需,消化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包括畅通供给,对供给侧进行改革。

数字经济如何具体落地,如何发展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与生物、材料、能源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强能够为数字经济时代创造新场景的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以数字技能为抓手推动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培养既有行业背景又有数字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数字规则和监管,加强数据治理和流动,促进包容式增长和中小企业创新,让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数字治理,通过数据要素的全球流动整合全球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趋势和发展。
一、技术创新和场景融合双轮驱动,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红利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以技术创新驱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以业态和模式创新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对冲疫情、平抑风险的经济“压舱石”。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2%,14.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5.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各项增长表现超过其他产业同期水平,在全国经济由负转正中的牵引作用突显。
同时,数字技术与医疗、教育、交通、零售、制造业等各行业深度融合按下“快进键”,智慧课堂、协同办公全面普及,“云问诊”、“云会展”、“云旅游”纷纷上线,网络直播、共享员工等个人就业新形态不断涌现。
2021年,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投入将持续加大,数据赋能效应与技术乘数效应相叠加,将推动以要素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创新走向深入,加速产业要素裂变、融合、重构,引爆数字经济一个又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国内经济复苏提供持续动力。

二、公共领域和重点行业双向发力,数据流通服务创新风生水起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各地纷纷把着力点放在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如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北京、深圳先后提出探索建立数据交易中心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
1月23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草案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深入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建成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草案提出,北京将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经济伙伴计划,在产业集群、园区等建设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开源社区,强化平台、服务商、金融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北京将积极布局在线新服务,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文娱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平合型数字化服务旗舰企业。
2021年,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交易中心将通过政府建机制、企业搭平台的方式,率先在公共领域以及金融、电信、医疗、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探索基于可信数据交换空间的数据流通交易模式。同时,大数据交易中心也将成为数据要素市场机制探索的“试验田”,在数据确权登记、价值评估、质量治理、定价交易、标准合约等方面的规则确立和推广开展系统性试验,抢占流通交易市场规则主导权。
三、国企改革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携手并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0年,受疫情倒逼和政策拉动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觉醒,更加积极地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模式,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向纵深拓展。
2021年,各类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将以数据为驱动、以平台为支撑,推动生产服务消费各环节、线上线下应用场景以及传统工艺与新兴业态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国有企业将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依托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引导中小企业上平台、用数据、变模式、转业务,逐步形成产业链高效协同、供应链柔性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四、地方特色化和区域一体化共同施策,数字基建全面推进
2020年,各地政府基于自身优势产业,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持续加大“数字基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020年内计划投资总规模达8.4万亿。
2021年,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基建”将从投资期加快向建设运营期迈进,在区域一体化战略引导下,各地政府将立足“数字基建”纵深推进,补充、优化、延伸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数字产业链,为构建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
五、服务供给和数字消费两端发力,新业态新模式百花齐放
2020年,疫情造成长期的居家隔离、社交疏离,触发了全民数字化生存新机制。在需求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充分结合赋予了智能终端更加实时精准的服务能力,人们日益习惯在数字空间进行消费、娱乐和社交,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消费新需求。在供给端,线上服务从家政、外卖、快递、房屋中介等“单一服务随需供给”的低附加值环节向教育、医疗、办公、娱乐等“场景式服务多元化供给”的高附加值环节深入拓展。以无人工厂、无人仓库、无人机巡逻、无人配送、无人超市、无人KTV等为代表的“无人经济”活力迸发,广泛深入生产、物流、零售、娱乐等领域,引领生产消费迈向数据智能、人机协同新阶段。
2021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迭代成熟,无人应用、在线服务所渗透的行业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传统行业与智能技术碰撞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的交互终端、更丰富的内容资源、更有趣的场景体验,为生产者提供更智慧的生产决策、更精准的流程控制、更低廉的人力和资源成本。

六、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协同并进,治理数字化平台将趋于统一
2020年,为破解疫情造成的线上线下指挥调度不顺畅、重大公共安全应急联防联控难实现等问题,各地着眼于打通数据融通渠道和机制,加快推动支撑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平台载体集约化整合。
2021年,将有更多地方致力于打造统一集约的“城市大脑”平台基于政务数据整合共享进一步推进各领域数据的汇聚、融合和治理,通过平台数据、技术、工具的逐步丰富,不断强化软件定义、灵活配置、按需调用、安全可靠的“城市智脑”能力,赋能政府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行业应用等各类场景建设。
七、服务输出和规则输出两相并重,数字贸易将成对外开放核心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表示,要加速智慧社会的新基建的建设,包括5G、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面的融合,以及城市智能感知和高性能的城市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等。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智慧民生的服务,如交通出行、医疗保障、智慧教育、康养、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并创新网络服务的新模式。
2020年,随着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扩大试点,我国以通信服务、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为代表的数字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强劲,在数字技术应用、数据跨境流动与监管等方面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拓展。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论坛期间,数字化防疫抗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成为我国与各东盟成员国经验交流重点,并就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达成诸多产业合作意向。近期签署发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将电信、电子商务等数字贸易议题纳入其中,成为各协定国高水平开放合作的重要领域。
贸易、数字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健康码互认、数字货币、数字税收等规则构建,支撑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转自:创业天下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