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建泰利特网站LOGO
扫描关注通建泰利特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获取最新动态

建筑行业:淡化资质是手段,取消资质才是目的?

通建泰利特2019-03-07行业动态

从2017年开始,有关部门就一直在努力淡化建筑企业资质,并且不断出台取消和合并资质的政策,整个建筑行业可谓是人心惶惶。一直以来,建筑资质等级都成为了企业业务能力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重要评判标准,在缺少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当下,使得建筑资质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这也是有关部门一直淡化建筑资质的主要原因。
 


 

从近几年的建筑资质改革来看,淡化建筑资质,甚至取消建筑资质是改革的大方向,也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可以切实为建筑企业减轻负担。



在现行市场经济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有哪些弊端?

 


一、以资质等级作为评判标准有失公平

现在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已经有点形同虚设了,因为工程安全质量以及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和水平真正上是由从事该项目工程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来决定的。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上资质挂靠、证书挂靠以及转包分包等风气盛行,导致企业在申报资质时要求都满足,但是实际施工的时候却又是另一回事——可能真正做事的是没能力、没水平、没经验的“三无人员”,建筑资质与工程安全质量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二、容易引发建筑市场混乱

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时代,建筑资质等级成了业务能力、水平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重要评判标准,那么建筑资质因此很容易成为“商品”。无资质、低资质的就花钱挂靠,有资质的则出借资质牟利,这几乎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虽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这种现象却愈演愈烈,不能不说这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所造成的弊端。

 

对于那些以出借资质生存的企业来说,由于他们实际是很少从事建筑施工,所以施工能力不断弱化,导致其资质等级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而有些企业长期从事建筑施工,既有业绩也有技术,然而因为资质不够,企业只能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限制其承接需要高资质要求的工程,企业要么去挂靠,要么是放弃,企业无端蒙受损失。


三、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导致企业无差异化

我国的资质标准除了将施工行业按专业、按规模划分等级外,还对各专业各等级应具备的专业人员类别与数量、拥有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类型与数量、过往工程业绩,技术实力应达到什么等级等等都规定的死死的,差一丁点儿都不行,这就导致了所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高度相似,企业之间没有了差异化,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



如果取消建筑资质,会以什么方式替代呢?


一、企业业绩

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里,由于存在大量资质出借和资质挂靠,工程业绩归属也是借位的不真实的,以此作为资质认定标准并不靠谱。但是取消资质后,对于企业来说,业绩还是其能力的体现。只不过工程业绩就足以证明企业的施工能力,而没有必要以一纸资质来证明罢了。当然了,资质取消后,让企业更重视业绩积累和品牌建设,而不是本末倒置去申请资质,也不用高成本维护资质。

二、信用指标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资质都实现了电子申报和智能化审批,还建立了失信惩戒制度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

 

未来国家也会针对信用良好且能提供全额担保的企业做试点,也许会取消承揽业务范围资质限制也不一定。



三、注重对人的监管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甚至是临时的,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控制监管往往是无力的,也无力承担个人的过失责任。政府及相关部门会把对企业的监管转变到对人的监管,责任追究落实到人。欧美发达国几乎都不采用单位资质管理制度,而是由政府对执业个人直接进行监管。

文章原载于:时誉集团V时誉财税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