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主动迎接创新带来的挑战。在创新型城市内涵和国际趋势解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提出复合高效的空间利用、开放互联的空间链接、弹性预留的空间适应3大规划策略。基于产业现状格局,根据创新功能、产业类型与城市功能等特征,总结科学城、产业社区、创新城区3种创新空间模式,并对未来上海建设全面创新型城市的若干重点进行展望。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落实“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大背景,比较全球城市创新的新趋势,对上海创新型城市目标内涵进行思考,并结合既有实践,提出上海创新空间模式与管控策略的设想。
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1.1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左右时,就应该进入创新导向阶段。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理想的创新型城市是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辅以创新文化为基因、体制创新为支撑的一种创新型城市。它一般是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是知识经济与城市传统经济的有机融合,通过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在不断调整空间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创新集约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创新型城市应是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来看,是由科技和文化中心城市发展而来,科技和文化基底是城市发展基因;从城市发展的产业构成来看,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是主体,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成为主要的基础产业;从城市发展的地位来看,创新型城市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城市网络中,越来越成为重要节点,在更大区域配置资源。
1.2 创新型城市的多元类型
创新型城市主要有5种类型:(1)科技创新型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韩国大田、加拿大渥太华等;(2)文化创新型城市,如芬兰赫尔辛基、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西雅图、英国曼彻斯特等;(3)工业创新型城市,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4)服务创新型城市,如德国柏林、英国格拉斯哥等;(5)全面创新型城市,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
1.3 创新型城市的生态体系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环境4方面。创新主体是动力源泉,创新资源是物质基础,创新体制是实现机制,创新环境是支撑保障,以此构成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型城市普遍呈现4大特征: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资源丰富、创新产业发达和创新环境优越。创新型城市的4大表现: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对技术引进的依存度低和创新产出高。
1.4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
总体而言,由于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日趋综合化与多元化,如今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变得越来越全面,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多个方面。
1.5 创新型城市的空间趋势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都要基于特定的创新空间载体。近年来,创新区成为欧美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大都市区呈现出3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区:枢纽型模式创新区、城区更新型模式创新区和城市化科技园区模式创新区。
1.6 世界实践对上海的启示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知识经济会对城市既有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影响。创新主体、创新资源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要素是可以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流动的。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要有长远战略,要着力于创新体制、创新环境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吸取创新力量,强化创新能力。城市的持续创新提供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发展又支撑城市的深化创新,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建立起这种良性循环,推进城市向更高能级演进。
2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城市发展的阶段困难
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遇到艰巨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则面临巨大压力,未来城市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具体而言,一是人口及用地规模达到天花板,二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有待提升,三是创新功能有待增强。
2.2 创新型城市的新战略
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符合国际趋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构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海必须紧扣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维,抓住实施“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机遇,在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拓展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之城”子目标的成功实现。
2.3 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体系
上海建设“创新之城”,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因,科技和产业创新先行,带动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构建起全面创新的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面创新型城市。
3上海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应对
3.1 创新空间的现状格局
目前,上海的创新空间主要呈现出以科技产业园区为主导、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周边地区为集群、嵌入式创新空间为补充的空间格局。
3.2 空间适应存在的不足
城市在应对创新活动时,还存在空间不适应、空间载体达不到应有效率等情况。(1)产学研联动不足,缺乏空间定制。(2)用地绩效不高,缺乏弹性管控。(3)产业生态不良,缺乏布局引导。(4)配套服务不足,缺乏职住融合。
3.3 创新型城市的规划策略
城市规划应重点围绕每个城市各自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空间配置,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创新资源与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要建设“创新之城”,形成全面的创新型城市,必须建立以效率空间匹配创新活力的思维,坚持“复合高效、开放互联、弹性预留”3大规划策略,统筹谋划和综合布局好各类可促进多元融合、互为关联、充满机遇的城市空间。
4上海创新型城市的空间模式探索
为落实全面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上海需加强创新产业生态体系的研究,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基础,进行全市域创新功能的科学布局,打造不同类型的创新空间载体,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是以张江科学城建设为重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布局大科学设施、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探索以“研发+转化”功能为主的科学城模式。二是结合重点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布局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打造创新功能型平台和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探索“生产+研发”功能为主的产业社区模式。三是结合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鼓励嵌入式创新空间的建设,积极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布局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探索“研发+设计”功能为主的创新城区模式。
创新空间载体的类型与特征
4.1 科学城模式
科学城模式是指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密集区发展形成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城市功能区。科学城的功能主要是综合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通过技术转化与开发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具备居住、服务等功能。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上海应加快张江从高科技园区向科学城的转换。
4.2 产业社区模式
产业社区模式是基于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叠加城市功能,形成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生产—研发—体化、产学研联动较为紧密的城市功能区,是强化实体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上海的产业社区主要基于嘉定、临港等郊区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的园区,需通过工业用地更新与功能复合,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植入研发创新、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功能,同时增加居住、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配套,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4.3 创新城区模式
创新城区是创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密集、服务配套丰富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创新枢纽和经济活力的核心,也是未来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趋势所在。上海需依托中心城区如杨浦区、徐汇区等高校集聚区,充分发挥多样化的文化、信息和人才集聚优势,以知识创造和研发转化为核心活动,通过创新主体之间频繁的互动合作,打造开放、跨界、复合的创新产业模式,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5结论与展望
当前,上海正迈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围绕“创新之城”的目标,上海要建设全面的创新型城市,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因,科技和产业创新先行,带动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城市规划要从创新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出发,坚持“复合高效的空间利用、开放互联的空间链接、弹性预留的空间适应”3大策略,根据创新功能、产业类型与城市功能等特征,统筹布局好科学城、产业社区与创新城区3种类型的创新空间,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未来,上海的城市规划实践应更多地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统筹安排创新资源与要素,科学布局网络化、开放式、融合型的市域创新空间体系。二是以创新城区为重点,通过管控模式创新,促进创新资源、创新功能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三是丰富创新文化的空间适应,促成具有当代性、全球性、多样性和先进性的特色文化的培育,为世界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经验。